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除了”立春”这个正式名称外,它在民间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这些别称背后都藏着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探寻立春的民俗雅号吧!
一、”迎春”——最喜庆的立春别称
“迎春”可能是立春最广为人知的别称了。从周朝开始,天子就会率领百官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也有”演春”的习俗,提前排练迎春活动,到了立春当天才正式”接春”。
为什么叫”迎春”呢?古人认为立春这天春天正式到来,需要举行仪式把春天和掌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接回来”。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官员们会在东直门外设春场迎春,百姓则通过贴春牛图、打春牛等方式参与其中。”迎春”这个别称,完美诠释了大众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
二、”咬春”——最有味道的立春别称
“咬春”这个别称来源于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唐代《四时宝镜》就有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老北京人吃春饼最讲究,要卷上酱肘子、韭黄、豆芽等时令蔬菜,从”头”吃到”尾”,寓意做事善始善终。
为什么把吃春饼叫”咬春”呢?原来古人认为,通过”咬”这些春天的新鲜蔬菜,就能把春天的生机”吃进肚子里”。北京稻香村至今还保留着”立春咬春卷”的传统,薄薄的春卷皮包裹着当季鲜蔬,咬一口仿佛就能尝到春天的味道。这个别称是不是既形象又美味?
三、”打春”——最热闹的立春别称
“打春”又称”鞭春牛”,是立春最热闹的习俗其中一个。大众用泥土塑成春牛,立春这天将其打碎,提醒农民春耕开始。宋代《土牛经》颁布后,这一习俗更是风靡全国。
这个别称怎么来的呢?原来”打”的不是真的春天,而是象征冬季的泥牛。通过”打春牛”,寓意打破冬日的沉寂,唤醒大地生机。有些地方还会用桑木做骨架制成专门的”春牛”,在搭建的”春棚”中进行鞭打仪式,场面特别热闹。”打春”这个别称,生动体现了农耕文明对春天的期盼。
四、”春社”——最古老的立春别称
“春社”是立春最古老的别称其中一个,源自周代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汉代以后进步为春秋两社,春社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大众聚在一起祭神、宴饮,祈求丰收。
唐代诗人王驾小编认为‘社日’里面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春社的盛况。这个别称之因此能流传至今,是由于它承载着大众对土地和天然的敬畏之心。虽然现代春社活动已不多见,但在一些乡村仍保留着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春社”这个雅号也因此得以延续。
从”迎春”到”咬春”,从”打春”到”春社”,立春的每一个别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生动形象的民俗雅号,不仅记录着古人对天然的观察,也寄托着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次立春时,不妨试试”咬春”的春饼,或者给孩子讲讲”打春”的故事,让这些传统文化继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