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7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处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中
1、中国的历史环境 1)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觉悟;2)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步,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3)想法上:维新想法的产生与进步。
2、静安寺:静安寺,又称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早于上海建城。
3、⑴1953-1957年(2分) ⑵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一点2分 共6分) ⑶ 与时俱进的科学进步观;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步” (3分)2⑴由于1978年底召开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因此说“一个春天”。(2分) 这里的“春天”指改革开放。
4、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全球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比较十九世纪中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中国:清 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2)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 本题是对俄、日、中三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考查。
中日两国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近代化改革,但结局大相径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而中国改革未能使民族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 日本善于进修,明治维新全盘引进西方文化,结合国内天皇制,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中国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政治改革未能彻底改变封建专制。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 ,日本 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 体。
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全球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民族,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9世纪中后期(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局面?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 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进步,清 日益 ,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清 的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抗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进修”的新想法。
3、再次,西方民族的先进技术和想法觉悟冲击着中国社会。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中国觉悟到自身与全球的差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之道,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想法来改变现状。最终,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这个变局是指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