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中的戏剧性一幕
“唐太宗吞蝗”的故事小编认为‘资治通鉴’里面记载得活灵活现:贞观二年夏天,长安闹蝗灾,太宗在玄武门北面的禁苑看见蝗虫,竟当场抓起几只说要替百姓”承受灾难”。这一幕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不是吗?
细读原文会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太宗先是发表了一段”宁吃我肺肠”的感人宣言,接着不顾大臣劝阻执意吞蝗,最终史书还不忘补上一句”是岁,蝗不为灾”。整个事件行云流水,戏剧性十足,难怪后世学者质疑其诚实性。
历代学者的尖锐质疑
清代学者林云铭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太宗上苑吞蝗必非真蝗”。他的质疑不无道理——活蝗虫怎么可能真吞?更可能是用纸草剪成蝗虫形状,演给身边人看的一场戏。这让我想起刘谦的魔术表演,连董卿都能被唬住,何况是唐太宗的大臣们?
现代学者丁启阵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太宗可能事先咨询过太医,知道吃蝗虫无害才敢表演。而那些劝阻的大臣,说不定也在配合演出,共同营造一个”圣君爱民”的形象。这种官场”默契”,古今皆然啊!
灭蝗实效的对比思索
史书用”是岁,蝗不为灾”为这个故事画上圆满句号,但细想却经不起推敲。蝗灾是否消退,与皇帝吃几只虫子真有因果关系吗?相比之下,武则天时期宰相宋璟灭蝗的手段就实际得多——挖坑布火,引蝗焚身。这才是真正难题解决的办法!
唐太宗如果真的关心蝗灾,大可以组织人力灭蝗,或减免受灾地区赋税。选择当众”吞蝗”这种象征性举动,恐怕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这种”形象工程”,在今天看来是不是也很眼熟?
历史评价的两面性
虽然质疑声不断,但清代学者林云铭也承认:”帝王好名,便是可与为善处”。意思是说,就算唐太宗在作秀,至少说明他在意”仁君”的名声,这总比残暴昏君强。
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难以用非黑即白的标准评判。”唐太宗吞蝗”的真假或许永远无法考证,但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千年,本身就反映了大众对”明君”的期待。你认为呢?一个愿意为百姓”表演”吃蝗虫的皇帝,是不是也比漠视民生的统治者强那么一点?
无论真相怎样,”唐太宗吞蝗”的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索历史叙事的角度——那些被载入史册的”明君事迹”,有几许是诚实发生的,又有几许是后世的美化?读史之时,保持一份清醒的怀疑灵魂,或许才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