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早春画卷

一、白居易与钱塘湖的不解之缘

提到”钱塘湖春行”,就不得不说说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钱塘湖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西湖。公元822年,50岁的白居易来到杭州担任刺史,这一待就是两年多。这位”诗魔”不仅为官清廉,更把西湖当成了自己的”心头好”。

在任期间,他疏浚六井、治理西湖、修建拦湖大堤,可以说为西湖的秀丽打下了基础。有趣的是,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其中关于西湖的就超过200首!难怪有人说,是白居易让西湖从一湾普通湖水变成了”人间天堂”。

二、细品《钱塘湖春行》的春日胜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湖光山色。你发现了吗?诗人选取了最典型的西湖地标,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场景。

接下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活泼的莺燕让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这哪里是在写诗?分明是用文字作画啊!金圣叹评价这几句”布景设色真如天开图画”,说得太贴切了。

最妙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人像拿着秤一样,精准地称量着春光的深浅。花是”渐欲迷”,草是”才能没”,这种分寸感,把早春特有的朦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

《钱塘湖春行》之因此能成为千古名篇,关键在于它抓住了两个精髓:一个是”行”,一个是”春”。

全诗以诗人的游踪为线索,从孤山寺到贾亭,再到湖东的白沙堤,移步换景,让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起游览。而”春”字更是全诗的灵魂,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都是早春特有的意象。

最终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看似平淡,实则余韵悠长。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让人读后也忍不住想去西湖走一走。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正是唐诗的绝妙之处。

四、现代人怎样体验”钱塘湖春行”

一千多年过去了,西湖的美依然让人心动。如果你也想感受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春行”,不妨在早春时节去西湖走走。

建议你可以从孤山出发,沿着白堤漫步,看看是不是还能找到诗中描写的感觉。虽然今天的西湖比唐朝时更加繁华,但那”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境,”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依然能让现代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诗意。

下次去西湖,别忘了带上这首诗。当你站在白堤上,念着”最爱湖东行不足”时,说不定能和白居易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呢!